一、备考经验:
1、遍历教材,打好基础。
一般来说,考312的考生一轮复习就是将所有的教科书目以自己的节奏去浏览完,这个阶段也不用花多大的精力去尝试背诵或记忆,重要的是留下印象就可以了。
二轮复习是重新学习专业课书籍,这时候可以适当的快速阅读,重点是利用好每章的课后习题和章节总结。
二轮以后基本上不会用到教材,一般会用辅导机构总结的大纲类书籍作为学习工具。
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你准备的时间较早,第一轮可以纯阅读,每周或每半个月看完一门专业课。但如果你准备考研的时间比较晚,更建议你将一二轮的步骤结合起来,不要单纯的浏览,而是每学习完一章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做对应的课后习题和分章的考研真题。
2、苦练真题,掌握规律。
在我看来312的题目其实近10年来的出题规律都还是挺明晰的,选择题所考的一些知识点也经常会重复的出现。所以对真题进行大量的模拟演练,是考312的考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同时由于312考试它的题量还比较大,光选择题就有75道,加上后面的论述题,如果要写的尽善尽美争取高分的话,每一道都得写上好几百字,所以控制时间也是312的一门必修课。
一般来说,一战考生至少要完整地刷三遍以上的历年真题。为了避免记忆的残留,需要你合理的安排你每次进行真题训练的时间段,比如6-7月刷第一轮,9月刷第二轮,11月刷第三轮这样子。
笔者因为陆续考过两年,所以在第二次考研的末尾已经完成了第八轮的真题训练,几乎对每一道真题都烂熟于心。同时做题速度提升到了75道选择题,最快完成速度为9分48秒,这也为我在考研时完成大题预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
3、多做模拟,拓宽知识。
另外一块不可或缺的,就是对市面上各种各样模拟题的学习和训练。这个环节需要你利用自己的搜索能力,去寻找及购买各种机构的内部教参和模拟题去进行演练。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有些机构出的题质量不是很过关,他出的题可能还会有错误的答案,做了也是白做,甚至做了反而影响了对正确知识点的记忆。
的确,我也碰上了很多机构在所提供的习题答案方面存在着有商榷的地方,甚至有明显的错误的地方。但实际上你刷多了真题就会了解,就连官方真题每隔几年都会有几道争议性比较强的题目出现,可以说心理学界本身就固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性的概念,难免会有答案无法唯一的情况。
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害怕做到存在错误答案的题目,就因噎废食,放弃机构的模拟题。
你需要做的是永远保持着对题目的质疑态度,批判性地看待每一个参考答案,当答案令你费解时,一定要去教科书上找到原文原句或对应的知识点,这样你就不用害怕会被机构所提供的错误答案所误导,反之恰恰是这样的做题经历,会让你对正确的知识点有更牢固的记忆。
4、放宽心态,兼听则明。
考研其实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最终难度是客观固定的,变量是报考者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的知识储备水平。
是故总会有一些劝你考研的软文中写什么三个月冲刺985成功的案例,你点进去看,发现这个人本科就是985。同时也会有各种二战失败、三战失败的故事贴让你认识到这条道路的残酷。
但就像教育心理学里面关于能力的内隐观念这个概念一样,有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不变的,有的人认为能力也可以随着后天学习而改变。
既然选择了考研,最好不要纠结太多。
你需要的是去逐渐的摸索一条合适自己的学习道路,去跌跌撞撞的试错。
需要擅长制定计划,也需要勇于放弃不合理的计划。
需要拉紧一根弦来奋斗,也需要学会在什么时候去放松去休息。
总之需要一种兼听则明的能力,既不要被三个月冲刺985的经验谈冲昏头脑,过于放松;也不要每天惴惴不安,自我怀疑,担惊受怕。
考研最终考的还是心态,不管是日常的学习抑或考场上的答题,终究需要你有一根粗中有细的神经。
二、择校经验
312择校唯一时间点:九月底到十月底。
对于312考生来说,最适宜的择校时间是九月底至十月底,该时间点所有的高校基本上都公布了自己的招生简章,考生可以根据最新的信息去分析每所学校的考情,从而找到最优解。
除非你还在纠结考不考统考,否则你就没必要去提前看院校,因为看了也是白看。
提前看院校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志向远大,直接锚定浙大、华东、北师大、中科大,然后一通操作猛如虎,模拟测验250,十月份灰溜溜的换学校。
2、保守再保守,是个学校能上就行,学着学着发现自己越学越好,逐渐眼界大开,十月份重新挑选目标。
3、早早定下one pick,一门心思冲刺它,新招简一出发现它退统了,十月份灰溜溜的换学校。
所以对于统考择校来说,最终报考时选择什么学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考虑,而是要根据各种各样的内外部因素综合考量的,一方面看你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另一方面看院校的考情变化,本身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所以在这两点确定之前,你可以定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但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力求详细细致地收集院校信息,各种联系学长学姐。(甚至还有在六七月份,初试还八字没一撇就提前打听复试的人,不知道在想什么,这么自信的吗?)
可以说,十月报名截止最后一周,你每天抽一两小时出来,或者抽出一整天时间,系统地整理一下志愿,比你隔三差五地兴致勃勃搜一下,时不时地各种加各路学长学姐来的效率高太多,省下的时间拿去学习不香吗!
择校信息模块:
地域:学校所处地理位置。
层级:985/211/双一流/双非
历年录取分数线
该年度实际统招人数(除推免)
往年进入复试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比例(复录比)
往年复试内容
具体研究方向
是否存在校内调剂
学制、学费
食宿条件
(上述模块重要性顺序可根据个人需求调动)
接下来为笔者本人实操时的择校思路:
首先因为我是湖南人,本科在湖北上的大学,将来也希望在两湖两广附近发展,所以我先在地图上圈定了自己想要报考的院校的地域范围,最终定下了武汉、南京、杭州、北京、苏州、重庆、长沙、广州、成都、深圳、上海这十一所城市。
其次因为我本科属于211,我觉得考研的话首要目的是提升学校层级,即211以上,但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我也考虑了几所普通一本院校。最终通过研招网查询,我选出了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8所大学。
学校选定后,就可以建立excel文件,将上述模块作为列标题,将每个学校的相关信息填充进表格中,方便进行直观性的比较。
前两个模块是广圈地,尽可能多的纳入可能院校。而接下来的模块是精细化筛除条件中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学校。
录取分数线是一个很客观存在的门槛,需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去考虑,因为我年初定的远大目标是浙大,本身是312中间分数线最高的学校之一,所以分数线上我最终并没有筛除任何院校。这里强调的是录取分数线并不是复试分数线,而是最终实录的分数情况,有的时候这个分数线会比复试分数线高很多,比如说武大哲院19年复试线365,实录线390+。
但同时我还在纠结是否坚持312,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改换自命题,但再三思虑后,觉得自命题的风险太大,不如统考来的稳定,因此放弃了自命题类院校:华中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华中师范出新简章宣布重新加入统考,我又纠结了好一阵)
然后由于我本人是二战,一战进入复试被刷的经历让我总结出的经验就是不要报名入口太窄的学校,如只招1个人或者2个人的学校,因为风险相对来说会比较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激进地排除了招生人数为个位数的学校: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结果浙大因为疫情扩招到28个,说起来都是泪)
复录比上面,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因为往年复录比接近1:2,比例过高所以优先出局。
复试内容上面,深圳大学因为招简注明跨专业考生复试时需要加试《认知心理学》,隐约表露出对本专业考生的招生倾向,让我觉得有点害怕,也被我划掉了。(结果事后有过来人告诉我,深大每年都这样写,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加试过)
最后剩下浙江理工和武汉大学。浙江理工因为当年一战的时候通知我去参加调剂复试,被我高冷的拒绝了,这次也不是很想吃回头草,所以最终能选的就只有武汉大学。
选到这,后续的模块就是多余的了,因为已经得出了唯一解。
如果还是有点犹豫或纠结的话,可以尝试更改模块顺序(如优先考虑研究方向),或者放宽限制条件(招生人数>5即可通过筛选),多试几次,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结果。
定下武大后,因为武大心理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学院下面都有招生,所以我又重新比较了两个学院的情况。前文说到武大哲院19年的实录线高的离谱,几乎和浙大并肩,这里我冒险的采用了反向思维,我觉得做过准备,了解到这个情况的学生,很可能会被这个分数所吓倒,而不敢报名哲院,从而分流去马院,在这种预期下我反向确定了哲院作为报考志愿。
事实证明我的预期并没有错,我以410分的成绩成为了哲院的初试第一,但马院出现了两个大于410分的大神,最高分433分,如果我当时填报的是马院,最终会否录取又多了一份悬念。
还有一个比较奇妙的地方是,因为我严格排查了实录人数,决定不报任何只招个位数的学校,所以一直在等武大哲院最终的推免名单。当时是十月下旬哲院才公布了推免人数,心理学实际推免人数为7人,总共招生人数为16人,也就是说最终人数为9人。
但我非常巧地数错了推免人数,数了好几遍,也只数出6个人,一算今年招10个,刚刚好达到我的预期,才大胆报了武大。
如果我当时数对了,我就会放弃武大,选择重新加入统考、招生人数40+的华中师范大学。
所以只能说择校这档子事,也存在一定的玄学要素,时也命也,需要一定的机缘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