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
武警指挥学院是武警部队成立最早、办学时间最长的院校。其前身是1951年在北京清河创办的中央军委公安部队军政干部学校。1980年,学校重建。1998年迁至天津市津南区,更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60年来,学院四次易地,几经变迁,但对党忠诚、代代相传、矢志不渝的步伐从未停止。
新时期,学院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把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融入教材和教学实践,围绕“多功能一体、维稳维权”的战略要求,坚持“面向战场、面向军队、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贯彻“着眼实战、服务部队、着眼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以中级培训为主体、参谋培训为辅助、研究生教育为先导、外军培训为拓展”的培训任务定位,向“建设全军同类一流军校、世界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武警中级指挥学院”的目标定位阔步前进。
建设武警部队学、教、战的最高学府。
在“起步-坠落-起步”的曲折发展道路上,面对“办什么样的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时代课题,他们始终高举旗帜——
把政治建军总要求落实到办学治校学习全过程。
“军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今年暑假,指挥学院党的创新理论教研室更新了“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专题教学内容,及时将习主席最新指示和国家最新政策加入教学计划。学院创新研究团队同步启动工作,全面修订相关自编教材,计划年内在各团队推广使用。
指挥学院作为武警部队成立时间最早、办学时间最长的院校,始终坚持把政治建军的总要求贯彻到办学和学习的全过程。
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新解放区的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封建势力尚未肃清。潜伏土匪猖獗,进行杀人抢劫、抗粮抗税、武装暴动等破坏活动。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社会安宁,公安部队时刻处于戒备状态,浴血奋战。但是,许多新转业的官兵对公安部队的性质、任务和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认识。甚至有人认为“野战军冲杀战场时光荣,公安部队站岗时低人一等”…
汹涌澎湃的思潮急需定海神针。1951年5月,中央军委公安部队军政干部学校在北京清河成立,指挥学院的前身由此诞生。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制定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毛泽东著作为主要教材的教学方针。直到1966年8月学校被撤销,他们经过15年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合格、思想优秀的团以下干部和青年学生。
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道路,学院在风风雨雨中坚定前行。198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山西省夏县建立中国武装警察部队学校。1983年更名为武警学院。从此,武警部队建立了国家承认的高等院校,翻开了武警院校历史的新篇章。
自从我被任命以来,我整夜不知疲倦地工作。全校教职工以“春蚕”、“蜡烛”、“铺路石”激励自己,以“为武警院校政治理论教学打基础”为主要办学目标。全国劳动模范马在被诊断为“用眼过度导致视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后,仍坚守岗位。时任政治工作系主任的李殿忠带领团队组织编写大型教材3次,稿件500多万字,初步建立了武警学院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因此,学校被评为“全军政治理论教学先进单位”。
无私忘我,无畏牺牲忘我生活,无悔选择遗忘,无怨无悔犯错。多年来,学院教职工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新时期,他们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扎实推进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思想,先后涌现出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张、武警部队教师贾东辉、石坚、“中华儿女年度人物”李文卿、“全国三八红旗手”李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在教学中,学院始终将“生命线”与课堂第一线连接起来——
在浙江嘉兴的红船旁,师生们向党旗庄严宣誓,认真聆听苦难辉煌。“唯有不忘自己的首创精神,才能告慰历史,告慰先辈,赢得民心,赢得时代,善于成功,锐意进取。”
在威海刘公岛,师生们感受“甲午战争”,回答如何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的历史、时代和未来的问题。他们带着“走进历史,致敬精神”的情怀而来,带着“不忘国耻,勇挑重担”的豪情离去。
“初心在哪里?任务在哪里?前方路在何方?”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师生们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灵魂拷问。“不忘危险,不忘死亡,不忘混乱,不忘历史的教训,牢记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做践行强军目标的‘驱动力和传递力’。”
心中有魂,舵有锚。一批批指战员从这里用钢铁淬炼走上战斗岗位,时刻释放着绝对忠诚、纯洁可靠的最强能量。
不忘走过的路,不改初衷,他们在创建武警学科、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办学水平的探索中阔步前进,始终传递着一个信念——
将拼搏奋进的“夏县精神”根植基因融入血液。
校园一年到头都是阴凉的。综合训练馆、教学楼训练场、对抗演练实验楼及各类专业馆功能完善。信息图书馆拥有超过520,000册藏书。由十大系统功能模块组成的校园网可与全国教育网和全军教育科研网联网,进行网上信息交换…如今,学院是名副其实的实战校园,是现代化校园,是生态校园。
砖和瓦很难得到。清河楼,建于1898年军政学堂时期,是陆军军官学校的校舍。因为战争创伤,房屋破旧,院落荒芜。学校党委号召大家努力建校,教书育人。教师和工作人员亲自填壕、筑围栏、修缮教室和操场,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这期间培养的学员后来成为公安部队建设的骨干力量,也为80年代初武警部队的重新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1980年,学校在夏县重建,校址位于中条山脚下的541兵工厂。这里有许多杂草和废墟,所有的课和会议都在露天举行。学校的优良作风得到了传承和凝聚,拼搏奉献的“夏县精神”融入了每一位师生的血液基因。他们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铲子,在18年的办学生涯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为改制后的武警部队培养了第一支生力军。
搬到天津办学,产生了“夏县精神”,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院官兵以院为家,甘于吃苦,不怕困难。短短10个月,一座建筑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军校巍然屹立在津门大地上,创造了“天津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思想开放、观念更新、生活多元的新时代,“夏县精神”得到了延续和升华,成为学院官兵的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精神状态,指引着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武警内卫学科逐渐形成,并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知识结构。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归纳和梳理,没有形成体系。
没有教材,缺老师,缺经验。在学院重建之初,许多“大山”矗立在我们面前。缺什么,补什么;什么是弱,什么是强。学院党委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整体构建学科体系框架。他们在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加强学术交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着力研究解决制约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科学合理解决基础学科交叉、内容重复等问题,推动13个重点学科融入全军军事科学体系。
学院还全力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坚持对新调入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不合格者不能上岗。鼓励教师外出深造,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与国防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水平。
同时,学院充分发挥人才成长的“共生效应”和“师徒效应”,鼓励老教授、老专家带老带新、传承技艺,形成自己的“人才库”和“人才链”,促进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专兼职兼聘”制度,聘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授。,营造名师学习的浓厚氛围。
面向战场、面向军队、面向未来,他们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改革道路上不断深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
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战场需求侧。
今年暑假,学院组织近百名教职工赴各总队及下属单位进行调研,收集资料,进一步丰富和更新教案。水城“7·23”山体滑坡发生后,教师李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跟随专案组行动,为当地救援方案提供参考。同时,他及时整理相关情况,形成战例教学,将作业设置进课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职能的调整,“围绕任务教学”的宗旨始终坚定不移。军政学堂时期,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了警卫、守卫、守卫、剿匪、反[/k0/]和边防、治安、侦察等科目的学习和训练。直到1965年,学校最后一期,军事技能占全部教学任务的47%,高级军事理论占全部理论教学的50%。
武警部队成立以来,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学院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建立了以指挥科学为龙头,以勤务科学、指挥工作科学、政治工作科学、军队管理科学为核心的指挥学科体系。在教学转型期,他们建立了以中级培训为主体,参谋培训为辅助,研究生教育为先导,外军培训为拓展,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体系。三年时间,他们走完了全军同类院校20年的路。
“实战是基础,战争是核心。要树立明确的以战育人导向,首先就是要把教和学放在战争环境中。”据学院领导介绍,近年来,学院紧贴部队任务要求创设教学课题,突出作战指挥必备知识技能、重点难点问题和未来作战任务要求,把实战化标准要求贯穿教学全过程。先后逐一呈现出对部队实际情况认识不足、对人员岗位要求把握不准、对作战训练改革发展跟踪不严、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脱节等50余个问题。
学院在实战中积极改造教学环境,使训练场环境与作战环境一致,设施布局与战场条件一致,各项功能与训练任务一致。学院新建野外操作室和沙盘操作区20个,满足学生开展模拟训练、网上对抗演练和远程联合演练的要求。
同时,学院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使信息装备与部队同步,实现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指挥训练与实战对接。学院定期把部队拉到不熟悉的复杂地区,没有脚本计划和随机指令。通过完善训练监控、信息收集、质量评估等制度,从难到难严格把关教学效果。
如果没有新的变化,就不能代替男性。创新是推动战斗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学院教职工始终走在“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前沿——
上世纪90年代初,学院教员白铁兵勇攀信息技术高峰,将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地图处理系统和作战部队数据管理系统搬进演习现场,填补了武警部队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后来,他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大屏幕显示技术配合课堂教学,并在武警院校教学中推广。
“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马铁军,历经四年克服英语语言障碍,以独特视角提出了“人民、人民战争、正义战争”的全新军事逻辑理念。开发多媒体远程信息平台、网上考试评分系统、政治理论课文献数据库,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和信息反馈。
贾东辉作为科研人员、指挥员、战斗员,深入一线,攻关重大活动安保、处置突发事件、反恐、抢险救灾、海上维权、联合作战等重大课题。一个接一个,深入西北77个昼夜,行程32000公里,为武警战役理论体系的建立不断冲锋。
部队无论面临什么问题,都要优先解决,从“成绩”中求“成绩”。学院平均每年有20多项课题获得武警部队以上奖励,30多项咨询报告进入上级决策系统。一系列研究成果进入了作战训练和任务实践,并与军事领域直接对接。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历届学员的教学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本文发表于2019年10月25日。
人民武装警察报第四版:特刊
作者:郭晓红,边江
供图:王、王菲、张思涛、、陈宁
可能喜欢吧。
1.武警部队建设发展之旅——武警士官学校
2.武警部队建设发展之旅——武警总队
3.武警部队建设发展之旅——武警工程大学
4.武警部队建设发展之旅——武警黑龙江总队
5.武警部队建设发展之旅——武警江西总队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
制片人:张金玲
主编:张宇、王文
值班编辑:不要,王超
电子邮件:wjxinmei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