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实蝇又名瓜实蝇、瓜实蝇、瓜实蝇、“针蜂”,是双翅目寡翅蜂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苦瓜、西葫芦、黄瓜、西瓜、南瓜等作物。分布于江苏、福建、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台湾省等地。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幼虫钻入瓜内取食,受害瓜刚开始局部变黄,随后整个瓜腐烂发臭。轻者刺伤处胶粘、变形、凹陷,俗称“歪嘴”、“缩骨”,导致质量下降。通常容易被菜农忽视,导致产量大幅减少,产量损失在50%左右,最高80% ~ 100%,最低20%左右。
【有害症状】
成虫在瓜的表皮下产卵,产卵管刺入幼果表皮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瓜内取食,使受影响的瓜局部变黄,然后整个瓜腐烂发臭,瓜大量掉落。受影响的甜瓜异常下垂,果皮变硬。也有几个瓜不倒。即使没有腐烂,刺伤处也有凝胶。甜瓜尝起来很苦,质量下降,失去了食用和商业价值。当受伤的瓜被剖开后,瓜内有几条蛆(即果蝇幼虫)。该虫发生隐蔽,危害非常严重,甚至绝收。
西瓜被杀后的症状
[形态特征]
成虫:蜜蜂状,黄褐色至红褐色,长7-9毫米,宽3-4毫米,长7毫米。雌性比雄性略小。刚羽化的成虫体色较浅,不到产卵成虫的一半大小。复眼为褐色或蓝绿色,有光泽,复眼间前后排列有两个褐色斑点,触角黑色,背顶鬃毛和背鬃毛明显。前胸和后背两侧各有1个黄色斑点。
成人形态学
幼虫:幼虫呈蛆状,起初为乳白色,1.1mm龙;老熟幼虫呈米黄色,体长10 ~ 12毫米,前小后大,尾端最大,呈截头状。钩子是深棕色的。
幼虫形态
鸡蛋:乳白色,细长,一端略尖。幼虫体长约0.8-1.3毫米,气孔淡黄色、褐色。
蛹:长约7.5mm,圆柱形,灰褐色,蛹壳腹面和背面有交错的接缝,背缝周围散在细小的褐色斑点;腹部末端有一条纵裂。
[发生规律]
一般每年发生3 ~ 4代,南方蔬菜产区每年可发生8代左右,世代重叠。成虫在杂草中越冬,次年4月开始活动,一般夜间不动。它倾向于黄光,而不倾向于紫光和白光。它类似于家蝇喜欢用它的两条前腿梳理的特点。刚羽化的成虫颜色浅,不到产卵成虫的一半大小,不活跃,主要以花蜜、肉和汁液为食。产卵前一般需要12到25天补充营养。在田间成熟苦瓜的裂缝处,普通成虫聚集在红色的果肉上。成虫喜欢阴凉的环境,生长密集的瓜棚受损更严重。成虫白天活动,夏天中午太阳热的时候,就一动不动地躺在瓜棚背面或树叶上。成虫一次产卵数枚至数十枚,卵呈不规则或并排排列。一只雌虫一天可以在很多地方产卵,也可以连续几天或间隔几天产卵,这样产卵的地方就会流出汁液。刚孵出的幼体先从产卵孔水平钻入瓜心中心,再钻入下端,最后钻入上端。幼虫昼夜钻洞取食,危害果肉和种子,使果肉呈深褐色,破碎呈絮状,或粘成颗粒状,有臭味。幼虫期12-15天,成熟幼虫从头到尾弹出瓜体。飞机一次能弹离8-14厘米,一般10厘米远,可连续弹离2米以上。落地后能钻入土中2-3厘米化蛹,少数能在受损的瓜蒂内化蛹。蛹期持续4-7天。
木瓜被谋杀的症状
[预防和控制方法]
(1)清理病残体:及时清除伤瓜,装入虫果袋或塑料袋并扎紧袋口,或集中喷药掩埋伤瓜。
(2)消除越冬虫源:冬季翻土,清除瓜田周边垄沟杂草,及时破坏多余的侧枝和基部的黄叶老叶,改善通风透光,防止幼虫入土化蛹。消灭越冬虫源。
(3)生物防治:桔小实蝇引诱剂是一种仿生产品,它模拟桔小实蝇成虫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来引诱和杀死雌成虫,从而降低种群密度,保护寄主免受危害。
苍蝇纸
(4)黄板诱杀:每667m2设置30块左右黄板,固定在竹筒上,然后悬挂在距地面1.2 m的瓜架上,防治效果显著。
苦瓜受害者症状
(5)桔小实蝇成虫盛花期,抓住成虫产卵前的有利时机,喷药防治,降低种群密度。喷洒时间宜在晴天的上午8 ~ 10时或下午5 ~ 7时。可供选择的有效药剂有:1.8%阿维菌素EC 2000 ~ 3000倍液或2.5%溴虫腈2000 ~ 3000倍液、50%敌敌畏EC 1000倍液、5%阿维菌素多粘菌素悬浮剂1000 ~液喷施苦瓜植株。由于成虫羽化期较长,每隔3 ~ 5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