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是无数学子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是在备战高考期间,总是会有“压力山大”的时候,这时家长就会用“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话语激励学生。
学生也是带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砥砺前行,等真的考上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生活确实是很轻松的,再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耳提面命,学习也没人监督,完全靠自觉,对考试分数也不那么在意了。
虽说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比较放松,但想顺利毕业也是有相应标准的,尤其是不能挂科,一旦出现挂科就有可能重修甚至是延毕,按理来说学生都不会冒险去挂科的,但是“故意延毕风”却在高校里面流行起来,很多学生竟然主动挂科,这又是为何呢?
大学生活比较轻松,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就逐渐松懈,出现挂科的现象也大有人在,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挂科,毕竟挂科多了就容易延毕,甚至还有可能被劝退。
不过现在的高校中却出现了一股“故意延毕”的风气,很多学生更是在期末考中故意挂科,甚至有学生为了确保自己会延毕,就下了血本,每学期都会有几科挂科,这样的反向操作让人有些迷惑。
有些学生选择挂科、重修,就是为了拖延毕业,争取多一些时间留在学校,这样就能够多一些时间去找工作,缓解一下就业压力。
还有就是现在很多国企、大单位都喜欢应届生的身份,延毕的话就能将应届生的“保质期”拉长一些,而且延毕的学习压力不大,求职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
再者不少学生有考研的打算,留在学校里学习状态会好一些,而且还可以住宿舍,食堂的伙食便宜,相比较脱产备考,留在学校的经济压力要小了很多。
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口罩”的影响,一直在上网课,这样毕业后找工作更难,在开放之后选择延毕,就能多在学校里学习一段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网课带来的弊端。
所以学生的荒唐之举也是基于现实的压力,但是学生的想法不能太简单,有时候自以为是的想法,很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主动“延毕”或许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能够避免集中就业带来的压力,而且还能多些时间去考研、考公等等,但是这只不过是逃避的借口,不是一个好现象,尤其是很多“延毕”的学生,真正走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想当然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考公考编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对人才的选拔也更加严苛,并非只有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还会有审核环节,其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就尤为看重,如果出现挂科、延毕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被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作为择优而选的好工作,自然不愿用这样的毕业生。
另外像国企大单位,也十分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因为成绩也能从侧面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当看到“挂科、延毕”这样的字眼,考生的印象分就没有了,上岸的几率就会下降。
再退一步来说,很多学生会选择考研,如果成绩优异还有机会保研,一旦出现挂科的情况,那么铁定是无法保研的,只能选择艰难的考研,而考研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想上岸谈何容易。
所以学生想当然的逃避之举,看似是在“钻空子”,实际上反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该来的总会来,与其逃避,倒不如提前做好学习规划,用优异的成绩和能力去应对挑战。
就业是现在大学生最头痛的事情,但是所谓的就业难,并非没有工作机会,只不过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好的工作不愿意干,好工作又没有能力胜任,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学生能力不足。
俗话说“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就业压力自然就少了一些,不管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不能临时抱佛脚,从入学开始就要有自己的学习规划,并按部就班地去准备,认真对待专业课程,争取拿到优异的成绩,这也是未来竞争的一大优势。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提升综合素养,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涉猎一些课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竞赛活动,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让自己的履历更丰满,也能为就业赢得更多的选择权。
【笔者寄语】教育的“内卷”,加之就业的压力,才促成了部分学生选择“故意延毕”,但这也只不过是逃避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所以大学生还是要找准重心和努力的方向,不要总是想着逃避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