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家风相传问题。在家风的传承问题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教的作用更不可替代。
家教修养的名言:
1、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来的一代。—加里宁
2、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装斯泰洛齐
3、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4、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5、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爱比克泰德
6、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一吴玉章
7、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柏拉图
8、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10、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11、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车尔尼雪夫斯基
12、“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13、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
14、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
15、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6、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7、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18、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前苏联)马卡连柯
19、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苏霍姆林斯基
20、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1、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
22、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23、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培根
24、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一(美)爱德华兹
25、天赋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伏尔泰
2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2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28、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詹·马修斯
29、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30、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
31、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奥斯特洛夫斯基
32、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家教家风的典故有哪些?
后母慈心
黄垓镇黄垓村,是孔子著名弟子“三冉”(冉耕、冉雍、冉求)故里。冉家以放牧牛羊为生。“三冉”的父亲冉离先娶颜氏,生下冉耕、冉雍,不幸难产去世。冉离又娶妻公西氏。公西氏将冉耕、冉雍视为己出,从进冉家门就教他们诵读《诗经》。到冉耕12岁和冉雍8岁的时候,就建议送两个孩子入学馆。而冉离想让孩子协助自己放牧牛羊。公西氏就力劝丈夫。公西氏生下亲子冉求后,依然关心前两个孩子的学业,听说曲阜孔子设教讲学,声誉日隆,又跟丈夫冉离商量,送他们到曲阜拜孔子为师。后来小儿子冉求也去曲阜上学。兄弟三人同拜孔子为师,都学习刻苦,颇有成就。(《冉氏族谱》)
杀猪示信
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她哄儿子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准备杀掉。妻子制止他说:“那只是哄骗小孩子的。”曾子说:“对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小孩子没有识别能力,依靠父母进行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儿子,就是教儿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就无法进行诚实的教育了。”于是就把猪杀掉烧肉吃了。正是由于曾子教子有方,有良好的家风,才培育出了曾申、曾元、曾西等优秀的子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临终易席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很重。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坐在床下,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旁。曾子发现身下铺的是季孙氏送的大夫用的席子,坚持人是让儿子换掉。曾元说:“你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急了,不能再挪动。希望到了天亮,再让换掉它吧。”曾子说:“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是无原则的宽容,我还有什么要求呢?能够合乎规矩地死去,也就够了。”于是抬起曾子的身子换掉席子,再放回去时,还未放妥,曾子就死了。(《礼记·檀弓上》)
含饭吐哺
郗鉴,字道徽,晋髙平金乡(今满硐镇郗庄)人,东晋重臣,官至太尉。永嘉之乱时避居乡间,生活非常穷困,吃不上饭。乡里人尊敬郗鉴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当时其兄之子郗迈、外甥周翼都年幼,郗鉴常常带着他们一起外出就食。乡人说:“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鉴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得以一同存活,后渡江入仕东晋。郗迈官至护军,周翼任剡县令。郗鉴去世后,周翼怀想舅父抚育之恩,便解职回乡,以席苫为他守丧三年。(《世说新语·德行》)
“一点”励子
郗璿(chixuán),字子房,高平金乡(今满硐镇郗庄)人,是东晋太尉郗鉴之女,“书圣”王羲之之妻,也是一位书法家。她的小儿子王献之,自幼练习书法,到十几岁时自以为书法水平可以了,想在父母面前炫耀。一天,他写了一个“大”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只在“大”字下边加了一个点,什么也没说。王献之又把字拿给母亲看。郗璿觉察到儿子有点儿自满,接过他的字看了一下后含蓄地说:“吾儿写字用尽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马上醒悟过来,满脸羞愧,从此再也不敢骄傲,坚持刻苦地练书法,后来也成为书法大家,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民间传说)
以诗励志
徐桂香是嘉祥西关举人王达的妻子,有德才,擅作诗。王达任四川重庆府河津县训导,宏治年间,应湖广省所聘,主管乡试。临行前徐赠诗一首,诗中说:“乌纱巾上即天宫,耻见怀金夜半中。谁敢欺心沾雨露,同流杨震起清风。”嘱咐丈夫,要象东汉杨震那样抵制住送礼的歪风。考试中间,果然有人行贿,王达愤怒地予以了拒绝。儿子王扇长大后,徐氏又用诗教育他,诗中有“道非身外无所事,趁此青年好自修”之句。后来,王扇也成才,明嘉靖元年(1522年)乡试中举,任大名府通判,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清光绪版《嘉祥县志·列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