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孔子的好家风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好家风:诗礼传家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虽家境贫困,生逢乱世,但他善于向有专长的人学习。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他从小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终成千古圣贤。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教育垄断,并培养了历史上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贤士,分别成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栋梁之才。
孔鲤过庭的典故: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正是《诗经》的黄金时代,并形成了赋诗言志的社会风尚。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中,儿子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从他面前走过,孔子将他叫住,问孔鲤:“学习《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听后,便对孔鲤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孔鲤闻听后,赶紧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
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孔子问:学习《礼记》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会手足无措,不懂如何待人接物,又怎能立身处事,在社会上立足呢。为学要博文约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礼立身。听到父亲的话,孔鲤不敢懈怠,赶紧回去熟读《礼记》。
孔鲤后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先孔子而亡。其子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由于孔子的提倡,不仅是孔子后裔,历代文人学士都将诗和礼作为立身、传家之宝,一般民众也把“知书达礼”作为有知识、有教养的标准。
孔子的好家风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学诗学礼,诗礼传家。孔子教育其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有一副着名的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就是强调诗礼传家的重要性。
第二、家和睦邻,勤俭持家。儒家文化倡导忠孝仁恕,对于国家有效治理和社会有序管理都是有极端重要性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先义后利,力为良吏。强调入仕为官者,要将“义”字放在首位,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第四、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在山东曲阜孔府有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将孔子家风与国风国运的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晰了!
孔子的家风名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品读】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品读】孔子这话是强调自律、自我克制的重要。人是不能任性的,尤其是对于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不是自觉地给欲望划定边界,就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所谓“欲壑难填”。不加控制的私欲必然损害他人的利益、公众的利益,小则害人,大则祸国。所以孔子提倡要“克已复礼”,“礼”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社会秩序,只有“克己”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古今都有因为不克已而作奸犯科的,却很少有因为克已而失误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