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历史表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与家风家训有关的故事:
1、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Maigoo小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的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孩子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不惜三次迁居,这才成就了旷世大儒。
2、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其家教、家训基本都体现在他写的家书中。他前后写了一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独特且朴实的治家育人理念。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都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3、凿壁偷光的匡衡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动于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可言,也没有好学家风来熏陶。他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动荡。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附近)。据史书记载推测,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名孤儿。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不幸的味道。但他却找到了一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之路。那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主流思想,王朝选拔人才也以儒学为主要评判尺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要求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时或不定时为朝廷举荐人才,由朝廷统一考察后再定去留。其科目甚多,但在学识上均以儒学为主要考察内容,这就意味着精于儒学成为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由之路。
史料并未记载匡衡最初的书籍来自何处,大约是他逃荒时从故乡带出,又或是在安顿下来后千方百计弄到,总之,他最初是有书可读的。但一个失去父母的穷困少年,在白日里必须出去干活赚取点口粮,故尔匡衡能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日落之后,入夜之时。只是夜暗无光,照明用的灯火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只有早早睡觉歇息,故而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匡衡却不可能睡着,他的邻居似乎家境不错,有能力在晚上点灯照明,时间应当还很长,匡衡因此寻到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4、陆游《放翁家训》
说起古代家风家训故事,maigoo小编想到了陆游。提起陆游,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他留给后世无数经典的诗词,抑或他的爱国情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陆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陆游写过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诗词,时常告诫子女要于国有用,于家尽责,于义无暇,于德不亏。同时他深知,言传不如身教,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陆游在四十多岁时写下第一则家训,一直到八十余岁,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完成了26则《放翁家训》。他以至诚的慈父之心,谆谆教诲,传给子孙修身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5、司马迁传承家学
司马迁来自于书香门第的史官世家。司马氏先祖自周代起即任王室史官,掌管文史、星卜、祭祀等事宜。正是祖先的荣光,造就了司马家族伟大的抱负和历史责任感。家学渊源的他,自幼受到父亲司马谈丰富文学涵养以及学术思想的熏陶。司马谈希望儿子司马迁能够传承史官家世,并将史官视为祖业。司马迁在父亲恢宏的理想教育计划下,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基础。司马谈死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一定不忘自己的计划。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他的父亲司马谈;正是因为司马谈的用心栽培,司马迁才能有《史记》这样辉煌的作品。
6、纪晓岚家训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身后并未给子孙留下白银田产,却为纪氏一门传承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纪氏家训。纪晓岚阅历丰富,看透人间冷暖,对待教育子女,贵在身体力行。并且他的家教很严,体现在纪氏家训中,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这“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充满人间烟火,值得学习。这便是纪晓岚家风家训小故事。
勤能补拙的名人故事:
1、张广厚少年时代刻苦学习
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因此,没考上初中,但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克服知识上的缺陷,把学习搞上去。
于是他仔细检查了自己学习上的毛病,特别是数学学不好的原因。经过几个月的苦练,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改变,并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在中学阶段,他的学习更加勤奋了,读完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最后在数学方面刻苦钻研,成了国际公认的大数学家。
张广厚上小学连算术都考不及格,但以后却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这件事十分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
2、林肯刻苦练习演讲口才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
他年青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
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3、李阳学习英语的故事
李阳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于祖国大西北的新疆乌鲁木齐。其父母六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支援边疆建设。李阳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1985-1986年高三期间因对学习失去信心曾几欲退学,1986年自新疆实验中学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大学一二年级李阳多次补考英语。
为了彻底改变英语学习失败的窘况,李阳开始奋起一博,他摒弃了偏重语法训练和阅读训练的传统,另辟蹊径,从口语突破,并独创性将考试题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后脱口而出。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李阳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获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李阳,绝对是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榜样。基础差不要紧,笨鸟先飞嘛,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人家可以讲一口流利、纯正、地道的英语,我们也一定能!
4、巴尔扎克小学时的作文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与一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趣事。
一天,一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讲义问巴尔扎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分,未来是否是块当作家的料?”巴尔扎克接过讲义后,认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说:“嗯,这小子天赋不高,灵气未几,凭这很难当作家。”
老太太听后,发自心田地笑道:“好小子,我认为你们当作家的啥子都懂,没想到,你连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作文都看不出来!”巴尔扎克也不禁笑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老师。
巴尔扎克的判断显然是错了,因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础,却轻忽了孩子未来的起劲。不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世界。巴尔扎克在成名以前,他写的那些文稿不断地被退了归来,他陷入困境,负债累累。最艰苦的日子,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水。但是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便在桌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边写上“喷鼻肠”“火腿”“奶汁食品”“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正是在这段最为惆怅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绿玛瑙的粗大拐杖,并在拐杖上刻了一行鞭策本身的字:“我将破坏一切停滞。”正是这句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座右铭,支持他渡过了因难关口。后来,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功课和拐杖,又一次证了然无数成功人士相信的箴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