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也认识到了家风家教对孩子的重要性。一些家长想要尝试建设家风,但却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这时候就可以通过了解一些名人的家风家教故事,并且从中获取一些经验。家长必然会有所启发。
名人家风家教故事
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
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另外,有关家风家教的一些名言警句,家长也可以了解一下:
一、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二、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三、勿妒贤而嫉能,斥邪恶,教子要有义方,受恩莫忘、居身务期质朴。
四、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
五、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六、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七、毋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扶正义,勿以恶小而为之、亲贤者。
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九、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家训。
十、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我们都知道没有好的家风就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也是决定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家风家教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所以,家长要明白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家风家教非常关键。孩子只有成长在一个充满爱、充满关心、充满民主的家庭,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才能逐渐形成是非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能以良好的家风,营造一个优质的家庭课堂,以良好的家教当好孩子的老师,那么每个孩子的素质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其次,孩子虽小不懂事,但学习本领是极强的,身边的人是什么样,身边的环境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
如果家长没有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家庭教养;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很有教养,那么他的家庭教育一定不会差。而有些家长认为这些学校老师会教的,但事实上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孩子除去上学的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与父母在一起的,这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思想情趣和道德观念都在孩子的眼中,经过耳濡目染,孩子也就学会了相应的思维与观念。家风家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家长可不能忽略。最后,不良家风家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三观,一些恶习也会传染给孩子,孩子如果形成了也会毁灭他的一生。孩子们从开始就接受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给孩子带来好的风气,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三观,让孩子以后可以成为栋梁之材。